袁隆平:如果没有华国锋的支持,杂交水稻的推广非常困难发表时间:2021-04-29 14:39来源:史学探微 《史记》有云:“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”自古以来,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和官员最为关心的问题。 翻开史书,我们常常会看到有关饥荒的字眼。以《资治通鉴》为例,“大饥”这个词一共出现了41次,也就是说平均每33年就会在中华大地发生一次值得载入史册的饥荒。 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“人相食”这个词一共出现33次,平均每41年出现一次。史书上不过几个简单字眼,但文字背后却是无数个古代家庭妻离子散,易子而食,易妻而食,何其悲惨! 古代由于农业技术水平较为低下,单位粮食产量低,再加上天灾人祸,老百姓一直在与饥饿作斗争。在饥荒之年,粮食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死存亡。 新中国建立以后,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运动,但是粮食产量尤其是水稻的产量并没有质的飞越。这种局面,直到杂交水稻的出现才得以改变。 从1976年开始,国家大范围推广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。到1988年的时候,全国已经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,产量大大提高,中国人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! 中国以占世界不到9%的耕地,养活了占世界20%以上的人口,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。 中国在数年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,当然要对袁隆平心怀感恩。但是,还有一个人对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居功甚伟,他就是——华国锋同志。 1949年8月2日,华国锋出任中共湖南湘阴县委书记,正式开启了他在湖南长达二十几年的工作生涯。 华国锋在湖南工作期间,先后担任湘潭县委书记、地委书记和省委书记,农业一直是他的工作重心所在。他长期从事基层领导工作, 对湖南农业生产的情况非常熟悉, 对粮食增产问题十分关注。 每次谈起华国锋同志对杂交水稻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支持,袁隆平院士十分激动, 言语中充满了对华老的崇敬和感激之情。 袁隆平与华国锋的之间的情谊,还得回溯到60多年前。 1953 年 8 月,袁隆平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, 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,从此他在湖南工作了一辈子,湖南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。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默默无闻地工作了7 年。1960年 7 月,他在早稻常规品种的试验田里,发现了一株“鹤立鸡群”的高大水稻植株。 他小心翼翼地收集了这棵特异水稻的种子,第二年播种之后,稻田里长出一群“鹤立鸡群”的高大水稻。 这让袁隆平欣喜若狂,他认为:“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,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,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,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,提高水稻的产量。” 就这样, 袁隆平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, 开始了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。 1964 年 6 月 20 日,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,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**步: 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。 他卷起裤腿,脚踩污泥,头顶烈日,手持放大镜,像大海捞针似地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目标。 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转眼间,六年过去了,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。最后,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——海南岛的南江农场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, 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,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。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,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,他们把这株珍贵的稻子取名为“野败”。袁隆平终于跨出了成功的**步。 袁隆平撰写的**篇重要论文《水稻的雄性不育性》, 发表在中国权威性科学杂志——《科学通报》1966 年底 17 卷 第 4 期上。 1966 年 5 月,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,获悉袁隆平发表的《水稻的雄性不育性》一文后,高度重视,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,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工作。他指出,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,如果成功,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。 天有不测风云。就在这个时候, “文革”开始了, 袁隆平遭到“批判”。 对袁隆平**的打击,发生在 1968 年。那年4 月30 日, 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把经过多年辛勤培育的 700多株不育特质秧苗, 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 7 号田里。 5月 18 日晚上,中古盘 7 号田的不育秧苗, 竟然被人连根拔起,毁坏殆尽,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。 袁隆平心痛欲绝, 直到第 4 天,他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 5 株秧苗。总算保留了珍贵的“火种”,袁隆平团队不敢再在安江农校种试验田了。 1969年,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、尹华奇等到达云南省元江县,用那硕果仅存的 5 棵秧苗,培育新一代水稻种子。 正值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攻关最困难的时刻, 华国锋给予极为可贵的支持。 1970 年 6 月,湖南省委在常德召开了“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”。身为中共湖南省委**书记的华国锋主持了本次大会,点名要袁隆平参加大会,请他坐到主席台上,并要他在大会上发言。 袁隆平在这次重要会议上,介绍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实际情况, 同时也说明了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, 并表示有些愧对省领导和大家的期望。 华国锋一直对杂交水稻研究怀着极大地关切,鼓励他不要怕困难,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,尽快把它搞成功,并明确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积极配合袁隆平研究小组开展科研。 这无疑是对袁隆平团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莫大的支持。 由于华国锋的大力支持,1970 年秋,袁隆平到海南岛育种。1972 年 3 月,成功获得**代杂交种子。 1974 年在湖南省试种 20 多亩, 平均每亩产量超过 650 公斤, 充分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。 到了1975 年,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刻: 大面积进行推广杂交水稻。只有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,他们的研究才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。 当时,华国锋已经从湖南调往北京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。 为了推广杂交水稻,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在 1975 年 12 月 17 日来到北京,准备向农林部请示、汇报,以寻求中央部委支持。 可是当时农林部无暇接待陈洪新,情急之下,陈洪新想起了曾经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华国锋。 陈洪新曾经担任湖南郴州地委**书记,与华国锋有过工作上的接触。 陈洪新怀着忐忑的心理,给华国锋写了一封信,信封上写“国务院办公厅转 华国锋同志 亲收”。 华国锋收到了陈洪新的信,非常重视,当即安排陈永贵、农林部部长沙风、常务副部长杨立功和他一起听陈洪新汇报。 在两个多小时里,华国锋仔细倾听陈洪新的汇报, 并不断在本子上做着笔记。 听完汇报,华国锋当场做了两个决定: 一、中央拿出 150 万元人民币(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大的经费)支持杂交水稻推广, 其中 120 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,另外30 万元给广东购买 15 部解放牌汽车,装备一个车队,专门负责运输杂交水稻的种子; 二、由农林部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 13 省 (区) 杂交水稻生产会议,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。 华国锋的决定,可以说是雪中送炭,一下子就解决了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难题。 1976 年,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,而且发展迅速。用袁隆平的话来讲,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大力支持,当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会非常困难。 由于中国水稻大量增产,从此中国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 人们高度评价袁隆平的贡献,称他是“建国以来贡献**的农学家”,“世界可以没有比尔·盖茨,但是不可没有袁隆平”。 在袁隆平的心中, 一直记得华国锋当年给予的可贵的支持。 袁隆平说:“很多年过去了, 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。 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,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。” 2006 年 6 月,袁隆平专程去华国锋的寓所看望他。 当他走进华老的会客厅时,就见他从沙发上站起来,笑盈盈地伸出双手, 带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说:“袁隆平同志,全国人民感谢你啊。 ” 袁隆平快步向前,紧紧握着华老的双手,感动地说:“感谢华老的支持! ”华老始终握着袁隆平的手倾心长谈, 对杂交水稻的关注仍和从前一样。 在谈话中,他坚信中国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,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。 会见结束时, 华国锋还为袁隆平亲笔题写了“贵在创新”四个字。 在袁隆平院士的办公室里,华老的题词被平整地嵌在玻璃相框里,摆在他的办公桌上。 |